top of page

施怡如學姐實習經驗專訪

這次的工管人專案,我們訪問到工管系企管組大四的施怡如學姐。

施怡如學姐過去的經歷有:

(1)大一大二時在系上的活動中擔任女舞負責人的角色

(2)大二暑期時因為工管系學長姐創業的關係,進入RMT實境遊戲公司,期間駐任遊戲設計組,為公司的密室脫逃遊戲設計兩款新遊戲

(3)大三時擔任工管系系學會活動部長,舉辦各個活動的總召選舉,也曾擔任過草地音樂會的總召

(4)大三升大四的暑假至P&G實習,希望嘗試接觸不同的工作方式和類型

(5)現階段參與臺大藝術季綠色藝術部的核心團隊,為籌備隊員之一。

I.找尋自己的方向

施怡如學姐對於實習工作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她認為,與「人」切身相關的管理層面才是有溫度的工作。此外,她在大三模組選課時選擇修習行銷管理和營運決策的模組。她認為,營運管理模式是針對現有的狀況提出一套解決的方法,思考如何管理和執行,這一邏輯思辨的過程屬於她喜歡的領域。

施怡如學姐在大三下開始找實習,因為已經清楚知道自己喜歡和「家與人」相關的領域,投出的25封履歷中包含傢俱業、家用品業等公司(例如: IKEA、大潤發、P&G、雀巢)。家用品業公司的價值觀致力於美化消費者的生活,特別重視「人」在商品上的重要性,恰巧和學姐的找尋方向相符合。學姐當時得知P&G的實習工作是透過同學間的口耳相傳,曾參加P&G在台大管院辦的招募說明會,也曾透過 CP部參訪P&G的物流中心,先前就對P&G已經有初步的了解。

然而,學姐並非打工初期便立刻順利取得P&G的實習機會,一開始曾先在大潤發實習幾天,但多是打雜工作,後來通過面試才進入P&G。這個經驗使她了解實習工作慎選的重要性,因為不同公司著重的面向也不同,大潤發依靠物流效率和價格戰在零售業中取勝,但在實習工作上,面對職務的層級限制與企業文化所影響,所以實習工作多是打雜;P&G重視人才的培養,提供實習生相當於正職員工的訓練以培訓人才。面試內容方面多根據公司需要的人格特質來做測驗和篩選,P&G和一般企業相同的點在於重視員工的邏輯思考能力,因此面試最初必須考過邏輯測驗;P&G格外重視的還有領導能力和員工的人格特質,也就是人群關係的互動,所以性向測驗也成為篩選的標準。除了上述兩項測驗還有學科的考試(如:英文、數學等)以及兩次的面試,最後各部門對實習生的需求都僅僅只有一名,競爭相當激烈。

II.在P&G的實習日子

施怡如學姐當時錄取P&G的物流部門,及一般企業泛稱的PS(Product Supply)部門,負責

管理企業輸入輸出產品,包括產品需求預測、產品的物流運輸、品管、包裝等等。實習訓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約一個星期的新進員工訓練,過程中參訪P&G的物流中心、至各賣場參觀P&G產品的陳列方式,最後則參加為期三天的營隊(其中也包括商業書寫的技巧);第二階段屬於公司派任的專案實作。整體而言實習訓練很豐富。P&G在實習計畫上最重要的特質是,它把實習生當作正職員工訓練。

新進員工訓練包含認識商品、新產品概念、公司營運現況與未來發展。除了主管們解說產品,還會實地「Store Check」,熟悉商品展示的邏輯,學習商品如何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再來是了解公司組織概況和市場概況,由正職員工向實習生介紹物流部門下各組織的功能,這樣的訓練是為了預備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當遇到瓶頸時知道該尋求哪個單位的幫助。市場概況首先須了解,台灣和香港在在市場上被合成同一個事業單位。其次則是認識P&G的市占率和成長率等,讓實習生的視野可以擴及全球。當了解P&G的概況後,必然會發現公司營運所遇到的難關,這些促使員工們站在公司利益方思考:「我可以為P&G做些什麼?」,這是P&G員工訓練中重要的一環。為期三天的實習生新進訓練的最後階段,是像大學課程那樣的上課模式,主要傳授簡報能力以及商業書寫的技巧,為後續向上級呈現工作成果作準備。

第二階段的專案,實際上是獨立於PS部門的專案,工作性質偏像自己在外面研究專案,以利未來的公司發展。當時學姐被分配處理全聯福利中心的業務,內容大致上為做出對全聯福利中心商品的需求預測,根據過去的促銷資料,整理匯集成相關資料庫。再依此資料庫執行出一套新的預測方法,以改善在消費者需求波動下,因長鞭效應所帶來的存貨控管與缺貨問題。除了產品需求預測,在實習階段的最後會有大型的個人成果發表。實際上,學姐不完全屬於業務部或物流部,反而比較像物流部和業務部之間的橋梁,名義上屬於物流部,但時常需要跟業務部合作。她也因此有機會觀察兩個部們的差異,了解商品上架促銷的決策過程。

※長鞭效應:在一般的商業活動中,客戶的需求不穩定,上游廠商藉由預測下游客戶的需求來做庫存適當的配置,以防浪費存貨成本。例如在需求升高的時期,下游的企業將會增加從上游訂貨的數量,在需求降低的時期,下游的企業將會減少或者停止訂貨。上下游間需求的波動起伏像一隻甩起的長鞭,下游的需求波動,會帶動上游劇烈的供應波動,所以稱為長鞭效應。在P&G和全聯的例子中,P&G的顧客為通路,與全聯為上下游關係。

P&G有一個特別的內部制度:one-on-one,即為每個實習生都會有一對一的主管專業指導。因此,學姐會定期跟她的主管開會討論進度內容,有任何問題也是找她尋求解答。學姐很肯定與主管的互動關係,她談到,公司中午有兩小時午休所以有時候跟老闆吃飯,聊生活上的瑣事,交流生活點滴,也聽取老闆寶貴的人生經驗,不但讓上和下之間的氣氛更良好,也會提升工作效益。

問起工作環境時,學姐笑著稱讚P&G的公司氣氛活潑、輕鬆。因為公司注重交流和討論,所以辦公室的大環境是開放式,旁有透明會議室,員工間互動熱烈。值得一提的是,P&G的員工在能完成專案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運用時間,氣氛輕鬆。

III.「『問題』其實很珍貴。」

初到陌生環境一定遭遇過許多困難,學姐簡述當時遭遇的瓶頸。因為組織會有內部的語言,例如許多英文名詞皆有其英文簡寫,許多員工視為理所當然的用語在外人看來一頭霧水,必須要一直問一直問找答案。而且當時學姐負責的專案剛好又是個人研究,一個人找答案很困難。

但其中珍貴的收穫在於,她發現有「問題」其實很可貴,即使找不到答案仍然需提出自己的一套想法。相對於職場,在大學時問題永遠有答案,老師或課本最終總會引導出答案;但是職場上,很多事情重要的不在於答案而在於中間過程。另外,老闆給的願景很高,跟老闆溝通自己的能力限制或是實際執行與理念之間的差異是溝通能力上的另一大挑戰。當然有困難的事情勢必會伴隨著有趣的事情發生,因為中午休息時間很長,有足夠時間和同事們相約一同吃飯聊天。另外,在公司也會跟不同部門的實習生互相扶持,因為大家壓力都很大,互相加油與幫助下讓專案進度更良好。

IV.實習是一個「嘗試」的過程

實習與否一直是頗具爭議的議題,對此學姐肯定短期實習的價值,因為實習提供每個人嘗試的機會。學姐形容,在進入P&G前雖然自己已經有大致的方向,但真正進入P&G後才確定自己真的喜歡家用品業,且也肯定自己原先對於物流部門的認知,發現對於營運管理真的有興趣。簡而言之,這便是一個嘗試的過程,那麼何不放手去試,學校中學習不了的價值可藉由實習去發現,實習其實是個去發現、適應的過程。此外,實習增加大四學習的動力,因為實務上遇到的問題促使她回到書本中找尋答案。

V.大學課程幫助我們日後在職場的發揮

實習不可避免的和學校課程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學姐表示,大學課程多著重在理論面,許多

課本上的數學算式其實在實際工作上用不到,但是大概念的理論方向必須要知道。如果公司真的運用到課本的知識,也都是回歸理論最基礎的概念(如統計學的常態分布)。大三的模組課程相對於大一二的理論課程是比較有幫助的,因為模組是商業行為上大方向的認識,但是實際上的操作也不一定和課本上一模一樣,因為公司其實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邏輯,唯有經歷實戰經驗才會有所認識,讀再多書也抓不到精隨。雖然在課本在實際工作上運用不多,但是學校最重要的功能在培養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提及課業之外的學校活動是否有幫助,學姐認為大學活動多是軟性的幫助,溝通和領導的能力都是由參加活動訓練出來的,參與越多活動,領導力和組織能力也更有機會愈來愈強。

VI.「通才也是一種專業。」

身為工管系的一員,施怡如學姐藉由實習期間經歷的種種指出工管系在職場上相較於其他商

管科系的優勢。工管系的接觸領域廣,認識多個領域其實是一種軟實力的表現。面對問題時,我們有能力在過去所學習的大範圍中尋找解答,這種熟悉感賦予工管系學生們應對事情的能力。此外,工管系學長姐在各大企業皆有分部,以P&G為例,工管系的畢業生在P&G的不同部門皆有人員任職,因此我們有充足的資訊來源為踏入職場預作準備。「通才也是一種專業。」學姐是這麼說的,在經歷兩個月的實習戰場後,她發現通才同時是工管系的缺陷也是優勢,端看個人怎麼去發揮。

VII.豐富你的經歷

最後施怡如學姐送給工管系學弟妹們一個忠告就是:大學四年積極去參與活動,如果有能力的話,不要怕去擔綱重要的職位(如總召),因為職場很現實,要在百個甚至千個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最初印象比的便是履歷。因此,在大學四年盡自己可能性多去嘗試,豐富自己的閱歷,也豐富自己的履歷,為踏入職場做準備。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