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翊峰學長專訪

洪翊峰學長專訪

校園生活回顧

當年的台大工管系

洪翊峰學長在2002年入學,2006年畢業。當我們還是群懵懵懂懂,沉浸在流星花園、台灣龍捲風的國小國中生時,洪翊峰學長已然是一位台大工管系學生,面對著我們現在經歷的校園生活。回想大學四年,他將之以「軟體」和「硬體」來比喻,除了校園建物、設備能明顯看到的硬體差異,他對軟體部分——老師和同學,有更多觀察與思考。

「先說同學吧,台大的同學真的都很不錯。有些同學專注在學業,也有人看起來重心不在課業上,但其實也將自己所投入心力的事物玩得有聲有色,後來在那些領域也表現得很不錯。」畢業七八年後,學長發現同學們也都找到自己發展的空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

關於台大的老師,學長綜合在校與職場的經驗,坦言道:「台大的教授都相當專業,知識豐富,教學也認真;但有時教授們過於專注在教學上,對學生出社會所需要的能力方面指導比較少。也就是說,老師們不一定能夠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

舉例而言,在職場中重要的簡報能力,在學長的大學經驗中並沒有特別的機會練習;英文能力在那時也沒有受到學校特別地重視,當時只有外文系開設商業英文課程,全台大都在搶為數不多的學生名額。他曾向系上反映是否可以多開些商業英文課程,卻沒有得到系上正面的回覆。學校固然是教授知識的地方而非職業介紹所,但是適當地建立管道讓學生與社會連結,培養相關技能與視野,的確也是多數管院學生的需求。「當年台大給予同學了解業界的機會的確偏少。」學長提出自己的觀察。

「同學在工管系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因為教授沒有特別注重、或是看似不支持就放棄。老師們不在意不代表同學們不用在意,因為這是同學們自己的人生。」校園只是一個場域,在其中我們跟其他同學們都試著找尋方向、學習自己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為我們自己的人生做準備。「你們也可以想想,工管系或者你自己,想要把自己培養成甚麼樣的人?」回憶著大學生活,他對我們這樣說。

大學期間的取捨與規劃

在大學那麼多的活動中,要如何做出選擇,又該考量些什麼?學長認為要看個人的價值觀與期望,沒有一定的安排,而如果一定要做比較,他提供了一種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參加AIESEC社團或是負責工管之夜為例。AIESEC的效果是很立刻、直接的,意思是這些經驗能馬上寫在履歷表上佐證社團參與或是國際經驗;但如果因此在原本工管之夜中負責的工作有所怠慢,久而久之同學就會覺得你是個不負責的人,或者對你沒有任何印象。而這些個人口碑,未來往往會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生作用。」個人口碑以及人脈,當然有其重要性,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刻意、帶著算計去經營,而是應該要讓它們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樂於與人交往、互動,彼此學習。

大學四年的每一學期,我們總試著提前做出規劃,不希望錯過任何機會。只是這些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或者我們總不斷擔心計畫得不夠完善。學長的回應是,其實這些規畫並不需要劃分的太仔細,沒必要規定自己這學期一定要做些什麼。「你可以大概想一下這件事對你的重要程度, 如果覺得是重要的事情,那未來半年就要讓自己全心投入,這樣就可以了。」無論做了什麼計劃,最重要的是要認清這些事情對自己的重要性,以及遵守對自己的承諾,自始至終全心參與學習。

職場經驗談

第一份工作

「男生畢業第一件事情就是當兵,所以我大四並沒有丟履歷找工作。」他在退伍後的休息期間開始找工作,因興趣取向排除了金融業和電子業。「那時覺得我還年輕,想要多看看這個世界,所以申請了幾個市場調查公司的工作,進行消費品的市場分析。」

「當時工作的同事跟我年紀都差不多,整個團隊大概在大學畢業到30歲之間,比較年輕有活力,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模式。」那時學長的職稱是客戶服務經理,工作內容相當多元。無論是分析、研究消費者行為,對外到客戶端(大型消費品公司)進行報告;或是對內經營公司內自己的團隊,都成為他工作的一部份。工作時間因為淡旺季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大部分是朝九晚六進行責任制。但一忙起來則大部分要到晚上十點以後才離開公司。「工作雖然很累,但是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更了解行銷與市場、並跟客戶互動,這些獲得會讓我覺得值得。」

「人」是學長從校園初入職場時所發現的不同之處。「台大是個非常菁英的地方,但社會的組成其實很多元。」初進職場,身邊的人各式各樣,那是一種全新的氛圍。剛畢業的台大同學,在加入一個新環境時,有時候會不太容易適應。他建議我們,在大學要多把握與不同背景的人相處的機會;趁著年輕走出校園,廣泛地認識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從黑手、農夫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我們不曾擁有的東西。」

「台大工管」四字之於工作能力

進入職場七八年後,想當然爾「台大工管」四字帶來的優勢越來越少。「(優勢)應該只有一開始的時候,就是給你一個台大的名字。到後來在工作上,就是要靠自己如何吸收得快、如何把事情做得漂亮了。」

與其他系所相比,我們的實作的能力或許差了一些,手上沒有專業的操作性技能;但是五管各方面都聽過、透過個案研讀有較好的商業常識,卻是我們的優勢。「如果你一定要跟那些(具有專業操作性技能的)人競爭的話,在大學可以參加一些相關比賽或社團,也能夠透過選課,補足自己那方面的經驗和能力。」

回校分享的初衷

「因為我在學校的時候沒有太多學長姐回來分享。」學長想都不想,直截地回答。「所以我想要找一些我當年的同學們,回來向學弟妹分享對人生的想法以及職涯規畫。」他看到當時很多人沒有明確的目標,而「四年很快就會過去,出社會摸索、或是漫無目的地摸索都是很浪費時間的。」我們應該要盡早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就該繼續找尋;如果是,那麼就抓著它拚命努力下去。「當時並沒有人站在比我們前面、有經驗的位置,告訴我們該怎麼去想。」

回憶起在分享會上,很多人不斷問到「是」或「否」的直接問題,「但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你們比較需要知道的是我們過去怎麼想事情,以及現在回過頭來看又有甚麼感想。」以這種思維方式作為參照,回去對比自己所面臨的課題,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知道自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後,在實現目標前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機運是老天的安排沒錯,但能力總要先具備才行,那麼,自己又要如何具備這些能力?」在學校時就可以練習用這樣的模式思考與準備。但是其實,他也同意找到、決定出自己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第一步,「所以,從你有興趣的地方開始吧!」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