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H專欄:大哉“問”        

蔣明晃教授

 

 

 

 

 

 

 

 

 

 

       同學要我分享工管系學生欠缺的特質與能力,並給同學一些努力方向的建議。經過我想了一陣子,我選了一個我想不只是工管系同學欠缺的特質也可能是許多大學生所欠缺的特質,那就是“問”

 

        我回到台灣教書後,我時常發覺台灣的學生與美國的學生最大的差異在於問問題的能力。常常在課堂上上到一個段落問同學們有問題嗎,換來的是默默無聲地回答,有些同學更是頭往旁邊擺,似乎在看看別人的反應再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回應,如果別人沒回應那就當作沒事,反正也沒有人會叫到我,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分析原因不外幾個:一是根本沒聽懂你在說些什麼,因此,我根本無從問起;一是我大慨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是我怕誤解問題一問出來會被教授罵說,你根本沒弄懂我在講什麼還敢問;三是怕問問題後被教授認為是stupid question,被教授在課堂上揶揄一番甚是被同儕瞪白眼認為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會還是等到下課再私下找老師問;當然還有其他的種種不提問題的理由。

       

        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最主要是歸根於同學們從小學到高中的上課方式,那就是填鴨式教育與考試的方式,我是一個過來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方式跟大家一樣,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只要把它記下來就是了,考試就是把這些標準答案填上去,到時如果有錯,一則是我聽錯那我就自己修正,另一則是老師改錯,那我就可以據理力爭跟他要分數。結果長期培養下來,似乎任何問題都只有一個標準做法與答案,因此每次只要找到標準答案與做法把它記給來或重複多做運算就可以得到我要的結果。而這種學習態度的長期培養下來,就是會不曉得問題在哪裡?當然也就無法去提出問題。我並不是要你懷疑所有老師講的或課本寫的都有問題,而是當你在學習一些新的東西時,你會不會質問自己某些課本或教授所講的東西為什麼是這樣?其實在今天環境變化這麼快的時代,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已經可以放入教科書中變成一個規則或定理,所有的發現與研究都是來自於問題的發現。而這種學會問問題的能力,會引發你的好奇心去了解新的事物。而各位同學都是台灣未來的菁英分子,透過這種能力培養可以讓你得到更多新的知識與走出自己未來不同的機會。

 

        也許有同學會問那如何去培養這種問問題的態度?我個人到有個建議:一是一有問題應該要也問問題的勇氣,不要怕被同學笑,問久了自然就成為習慣,老師也會對你實事求是的態度有更深的認識,而你自己也得到繼續學習的動力。二是培養對知識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會有問題的產生,如果所有的新知識都是無條件的吸收,自然沒有問問題的可能。這也才能夠拓展你學習的視野與學習的範圍。我常問同學為什麼要修這門課(特別是選修科目),學生的反映一種是我知道我學這門課的目的,但是多數學生是看好朋友修些什麼或者上PTT網站去看看那些課程比較好拿分數,這樣的方式當然是不清楚學的目的就提不上有學習的動力當然就沒有問題。即使是必修課程,大多數還是有一定的目的安排,就算被迫修課,也大慨希望我學這門課後能夠得到一些東西,因此學習的態度上就會不一樣,當然就會提高問問題的興趣。另外,沒有問題問可能是上課回去後沒再趕快複習,因此老師上節課所教的已經幾乎忘掉,當然也不會有問題要問。等到期中考或期末考前,書桌前已經是堆滿要念的東西,更不知從哪裡問起。以上簡略提出這些都是可以提升你個人對問問題意願的方式,想一想,何不從今天就改變你對提出問題的態度,我相信會有助於你個人未來的知識增長與生涯發展。Do it no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