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俊嘉學長專訪

學長姐專訪回顧─黃俊嘉學長

沒有什麼人會管你──對於工管系

黃俊嘉學長高中是二類自然實驗班的學生,因為深感對理工領域仍舊沒有太多熱情,因此想轉換跑道來到工管系就讀。問起他對工管系的感覺,他笑說,「工管系其實蠻適合我的,因為沒有什麼人會管你。」工管系並沒有給予很明確的職涯方向,直接告訴你未來要從事何種行業,但這樣反而可以自我規劃時間,實踐自己本來的想法,亦可嘗試多方前進;對他而言,工管系反而讓他擁有更多嘗試的空間。比起其他二類組科系,工管系似乎不是一個太”Hardcore”的系所,但他如此進一步解釋,「這個給工管系學生另一種性格,或是另一種看事情更寬廣的角度。」在大學求學期間,他替自己設下兩個目標,其一:擁有一個外系的專業能力;其二:擁有不輸外文系的外文程度。而他的大學生活和未來的方向也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嘗試、修正並且前進。

不經歷修課嘗試,你不會知道:這不是你要的!──選課

依循自我設立的目標,在校期間他選修了一些較感興趣的外系課程,如資工系的程式設計、數學系的高等微積分與數統。雖然有些科目並沒有修完,但他也表示不會因此覺得這段時間是浪費的,「不經歷修課嘗試,你不會知道這不是你要的!」透過嘗試,不減對於這些學科的愛好,反而獲得新的體悟,「透過修課知道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但可能也了解到這不會是自己畢生想要追求的東西。」

接著問起本系與外系課程的差異,他給了一個很有趣的回應,「修過系上的課程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某些領域有興趣或天分,但是系上往往無法再提供更進一步的教學。」舉例而言,當他修完統計後發現自己想了解更多的應用,因此除了修習系上的高等統計學外,甚至也跑去修數學系的數統,試圖瞭解更深入的理論。他認為,當開始對某方面感興趣後,就得開始自己向外追求與學習。

他也鼓勵我們,如果「覺得自己行有餘力就去嘗試。」或許有些人會因為成績考量而再三考慮,避免修習負擔較重的科目,但他說,「修比較重的課,成功修完後可以讓你心裡扎實一點,會比較有信心地說出自己修過什麼課、會什麼。」

不能以純粹的獲利與失去,作為衡量的方式──出國交換

到了大三,他選擇出國一年到奧地利作交換學生,目的是為了「有正當的理由流浪一年」,暫時離開台灣學校充滿念書與考試的生活。

面對出國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件浪費時間的事情;也有些人大學畢業後準備申請外國的研究所,所以也認為不必在大學時期花費一年時間出國。面對這些環境給予的問題,學長也有自己的回答,「有些你想去做的事情,你去衡量他的pros and cons的時候,其實是無法衡量的。其實沒有辦法用你二十二歲的decision model去決定事情,因此,很多東西是不能用純粹的獲利與失去,作為衡量的方式。」

對他而言,「很多事情不像工作清單,只有做過與沒做過的差別。不同時間做同樣的事也會有不同感受,味道也不同。」做一項決定往往是看自己會不會後悔,而這項決定多少也會包含著自己過去累積的嚮往、期待,這些個人因素的程度無法量化,是其他人無法從旁為自己決定的。

有興趣、有職缺,就去做!──實習

大學生活,他也嘗試過很多不一樣的實習工作,只要有職缺、有興趣,就去試試看。這些實習工作中,有些自己表現不錯,有些他也坦承做得不是很好,做了三分之一之後,對方就不繼續指派工作的經驗也是有地。

剛開始去接受實習機會的面試時,他坦言,「自己準備面試時,實在太混了,」常常面試時就臨場發揮。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一通外資券商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 實習生機會的英文電話面試。約一個小時的談話後,面試結束,他對自己在財經專業知識的缺乏深感警覺。「這讓我相當汗顏。身為一個即將畢業的管院學生,至少你要知道如何pricing一家公司吧?後來雖然沒有獲得這份實習工作,但這通電話面試也教會我不少事情。」他跟我們分享道。很多人之前獲得的面試機會多是仰賴學校的品牌、名聲或是前人的好表現,但往後的研究所、工作面試不能只單靠這樣的優勢,而這次面試也影響著他之後的面試態度,務必要拿出專業的態度盡力用心準備每場面試。

會接受你的學校,有可能就是那時候最適合你的學校。──國外研究所

畢業後學長馬上申請國外的學校,專心於工業工程與作業研究方面的學術領域。「如果出國申請學校被拒絕,可能是那個時候自己還不夠有資格。會接受你的學校,有可能就是那時候在那個時間點最適合你的一間學校。」而我們當然也不會知道什麼安排是最適合自己的,但有些事情回頭看來總像冥冥之中注定。

俊嘉學長提到自己的一個朋友,申請學校時雖未能如願進入第一志願,但後來工作面試時卻因與面試主管同校而獲得機會,但學長也說「這個是看機會、看機緣。」未知與無法掌握的未來變化太多,重點還是要回到自己,當時到底想要什麼,然後努力去嘗試。

那時候,「出國念書」對他而言是以前就設下的目標因此一定要實踐,也希望這趟能夠在國外有所獲得,「我覺得出國會看到一些東西,但我不知道會看到什麼。」在國外念完研究所後,其實他說在學術真理上的追尋有些許感到失望,不過當我們問起會不會因此認為此行不值得?他也補充回答,「我付出了時間並盡力去學習與思考,也獲得滿滿的收穫,我也不曾後悔」

投履歷、盡人事──工作與面試

「回國之後就去申請我認為可能會對我有興趣的公司。盡量地投履歷、盡人事。」他那時候申請了一些與研究所背景相關、需要供應鏈知識的工作機會,同時也嘗試了其他行業,如銀行業。「當你自己盡了能做的事之後,那就看看上天,看看這些公司會如何回應你。」,結果,他獲得了每一家銀行的面試機會,反而沒有任何一間供應鏈相關職缺的公司聯絡他。

獲得面試機會後,這次他盡可能地蒐集資料、做足面試的準備。他說道,「做好完全的準備,才能說已經盡力了。不過這些準備也是沒有準備完的一天!」其實準備的過程也是幫助自己仔細地反思,「真正認真準備的時候,會去真正了解為什麼是選擇這個產業、這家公司、這個職位,為什麼別人要用你而不是用別人,你有什麼不一樣?」透過這樣的過程,除了讓適合的公司錄用你,也能讓自己在適合的公司裡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只要有認真花時間做某件事情,那就不是在浪費時間──結語

大學生活裡,身旁總是會有很多人過著各式各樣的精采生活。「但也不要因為沒有跟他們擁有一樣的生活經驗而感到慌恐」,他說,「因為你在台大,這裡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人。即使看到他們,你也不能取代他;你可以羨慕他,但也不會成為他,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別人也不會成為你。或許同儕都在做的事情會驅使或逼迫你嘗試一些本來不曾想做的事,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甚至可能藉此看到自己的其他潛能與天分。」環境會帶來壓力,而壓力所帶來的影響我們總是難以事前衡量。

至於大學生活中有這麼多選擇,到底什麼事情該嘗試?什麼時候嘗試比較適合?「有想法就去做。」學長仍然如此強調著。「沒有所謂一定的開始時間,也不需要做太多事前規劃。除非你有很大的機會成本,不然想做就去嘗試看看,嘗試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

我們總覺得大學生活中時間如此有限,在各個活動、價值之間很難抉擇排序,而且「不一定想做的事,就會如理想的模樣發展。」但俊嘉學長提出一個看待選擇的方式「任何東西只要你有真正地花時間下去,那就不是在浪費時間。」做了選擇之後,我們往往還在左顧右盼想著其他可能,若省去這些心力,專心地投入現階段的選擇,真正投注時間與心思則必定有所獲得,也就不用去想時間是否浪費、是否值得了。

在高中時期一次夏令營中,俊嘉學長曾遇過一位有緣人,並將他視為自己的目標一樣看待,而現在提起這位人物,他說,「雖然我並沒有完全達成我的目標,最後沒有變得跟他一樣。但至少我沒有愧對自己,他的生活有他的精采,我的生活也很精采。」他也勉勵我們「每個人都是努力著的,我相信你們的生活都很精彩。只要認真的花時間在某件事情上面,那就會值得的,雖然有些幫助不見得會馬上讓你看見。」最後,我們又再度問起對於實際決策、行動前是否該顧慮的種種考量,他笑著說,「我不知道你想要做什麼,也不知道你有所考量與顧忌的是什麼,但是我覺得『實際去做』往往比規劃的完整性來得更重要。」

主編/主採訪:工管三 林貞佑

採訪/紀錄:工管三 陸嘉欣

工管三 高譜軒

採訪時間:2013/11/17(日)

完稿時間:2013/11/19(二)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