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嘿!聽聽自己想要什麼吧!   百一級楊皓宇

我們在幾年前來到同一個地方,之後,寫出只屬於自己不同的故事。

 

這次受訪者裡唯一的男性,唯一不是百三級的人物,除了這兩點,他還有更多特別的地方…

 

*改變你最大的事件是什麼?他們如何改變了你?


【接任系學會會長】

  大二的時候,跟大家一樣,我參與了工管系大大小小的活動,宿營開始了火球的節目、辦系烤、管鑰時候接了隊輔長,因為很認真地辦這些活動(成果也備受讚賞),所以覺得那時候有被認同算是個會做事的人吧。但到了大三接下系學會後,卻有一種被「打回原形」的感覺,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當時並沒有很多人想一起做系學會這件事情,很難拉著大家一起走。常常我會想「我都這樣子了,為什麼你不行」,然後無形中會給大家一些壓力,加上自己有時也會有不穩定、鬆懈的情況(才剛上任就跟前女友分手了哈哈),所以打從一開始就遭遇很大的挫折;那時候我認為「系學會憑著一股熱血,一定可以做好一堆事情」,可是事實上並沒有。因為種種前述的因素,系學會後來變得很不像一個團隊的樣子,這讓我覺得超級沮喪,才發現自己根本還撐不了大局,在領導團隊上還有太多需要學習。因此到現在,只要是擔任負責人的職位,都會抱持戒慎恐懼的心態,絕對不敢有任何一點自滿。

 不過另一方面,除了用最少的力氣去把事情的效益作到最大外,在可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這個過程也讓我開始真的去思考到底哪些事情是nice to have,而哪些又是must be,然後認真去體會夢想跟現實之間的落差。

 

【加入創創】

 

 我本來自己就設定在大學時,除了跟系上同學相處之外,還要跟外系的人、非台大的人接觸。所以我在大四加入了創創學程,那時候覺得看起來都是在辦活動、而且感覺都很天馬行空,好像還蠻好玩的所以就去了。

  學程的好處是這裡的人來自不同科系,並且都是想學習新的東西、跟不同的人相處。而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因為看到這裡的創意跟天馬行空被吸引過來的,所以裡面真的有超多各式各樣的「怪咖」,而當「怪咖」充滿了學程,整個環境就成為一直互相交換、學習、接受衝擊的地方。

 創創學程裡面是一群願意去看「既有事物以外的事情」的人。舉「創業」這個講求創新的概念而言,在學程裡面討論創業,跟在系上談論得到的回應往往很不一樣,創創裡的這些人都認為創業很有機會(但這不一定是好事我得強調),討論起來非常熱絡。而在那邊也比較能看到、接觸到一些成功創業的案例,雖然不是因此就一定能讓自己創業成功,但至少看到了所謂成功的契機!
 

 基於一些家庭因素,其實大三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在想自己未來到底想過怎樣的生活,然後確定自己未來不想只是去大公司上班、一輩子幫別人工作,但是我還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但進入創創到現在,我看到了很多以前從來沒有看過的方向,也才慢慢了解,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抉擇,是因為給自己的選擇實在太少了。


*別忘了思考自己要什麼,不要輕易饒過自己。

 大四畢業前的氛圍其實是很令人窒息的,因為我們終於真的得去面對「未來要做什麼」,而「想要找到方向」的急迫感在周遭環境的影響下會變得比以往強烈數百倍。記得去年五、六月(畢業前),身邊的朋友們有的已經開始瘋狂修履歷、找工作,整個氣氛變得有點詭譎,甚至瘋狂,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先得到了offer,又會再加深大家的緊繃程度。可能只是我自己的猜想,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想清楚了才決定作這些事情,但感覺得出來,有一些人的腦中已經只剩下「要把履歷修到好,然後去投工作。」老實說我覺得自己並沒有資格去評論這些情況,但其實在我眼中很多人可能只是覺得自己「應該要有工作了」而並沒有細想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工作?」或是為什麼要求眼前那一份職缺?

 而大概工作三個月後,我身邊開始有朋友從第一份工作離職,然後這情況順間形成一股潮流,一下子我的很多朋友們又重新回到「待業中」的狀態,所以才因此又更加深了我在前面所提到的疑惑。

 然而我不是覺得找工作是很蠢的事,只是對於很多人的目的及方法感到疑惑而已。我也常常假設今天是自己在找工作的情形,我覺得在求履歷時只是逛逛104,看到可能還不錯就先投投看,過去以後再看內容,這樣的方式其實會浪費很多時間;應該要先想好自己要做什麼,再去找相對應的職缺,充分的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才重要,我認為有明確目標才找的到自己最能發揮工作,而這樣情況下才容易產生一種正向循環,「喜歡自己的工作→工作績效好→獲得成就感→更加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非常常見到的負向循環「對工作沒愛→工作績效低→無法獲得成就感→更討厭自己眼前的工作」。

       我覺得,有時候其實是自己把自己的價值降低了。因為我們沒有想好自己想要什麼,就很難把自己擺到適合的位置,才因此沒有辦法發揮出自己原有的價值,更不用說得到相對應的報酬了。

ICardFrom粉絲專頁

 


*從創創看工管系課程

 在工管系,我們學的是「怎麼管理一個企業」,但我們出社會的卻往往得從怎麼扮演一個小螺絲釘學起,在這條路上,要真的有能力發揮所長,可能需要5~10年。所以我覺得,能夠最快磨練自己的方法,是建構一個小小的組織,並自己去嘗試所有你所學過的組織規劃、公司管理。

 而台大有很多人在嘗試創業,但其中管院的人似乎較少,在創創學程裡面的組成也是這樣。有可能是因為,管院的人與其他科系相較,比較沒有某項產業或能力的專長,我們學的是一種管理的方法、組織運作的邏輯。

 在創創學程裡面,工管系的人通常很難找出一個專案的「主題」(通常是某領域中沒被滿足、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把別人提出的主題快速的「架構化」、「商業模式化」,因此我才認為,事實上我們受過的這些訓練是有用的、可以成為一種優勢的,就算是嘴砲,也是很有攻擊力的嘴砲才對。

 我覺得學個案是工管系學生所培養出這種能力的原因之一,當我們遇到一些新問題的時候,可以連結到讀過的案例,把一些部份改造或套用上去;但其他人很少接觸到這種「商業個案」,所以不知道怎麼把東西發展成商業模式,我們看過很多「整個資本市場上的案例」,因此最有機會做出一個有效的組織來。

 而話說回來,學管理的人出社會後只能從「被管」開始,工管系學生往往不會成為公司老闆、總裁,這樣的事實對我來說,其實感覺蠻詭異的。我認為我們應該是所有剛畢業的大學生族群裡,最有潛力及本錢去嘗試創業、建立組織的人才對,但是管院學生在「風險趨避」等等的思考教育下,最後往往都將之視為太過冒險的選項,因此無視了這一條可能的路。

Somebody粉絲專頁

 


*對工管系/管院的感想

 就像前面說的「風險趨避」等等,這樣的習慣性思考可能減低了冒險的勇氣;少了很多「跟別人不一樣」的衝動。當然這沒有好或不好,但是我們得小心,這樣的習慣有時可能讓我們多了一些盲從。

 除此之外仔細想想,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想法其實比別人多了很多條理,我們能夠清晰地思考各種選項的利弊。管院的優勢其實就是一種思考邏輯優勢,但是這樣的優勢其實會漸漸被取代掉。例如,說某個電機系的創業者,他可能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找了管院的人教他,或是自己去修了MBA、EMBA,而到那時我們的相對優勢就減弱了,因此我才覺得工管系的人最有優勢的時候就是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真的應該去多嘗試一點不同的路,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專業技能,就把有專業技能的人找來當夥伴就好啦。

*你覺得要怎麼形容現在的你?

 我對現在的自己蠻有自信的,不是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而是我相信自己已經具備那種快速學習的能力。因此認為自己只要想做,就一定有辦法走到那裡。

 另外我覺得自己已經擁有蠻積極、正面的人生觀,不太會去害怕失敗。事情並沒辦法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或沒辦法按照本來的想法完成的時候,對我來說就算是失敗,因此我自認遭遇的失敗根本不計其數哈哈。但四年累積下來,現在已經能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情。不是完全不管它、擺爛,而是能快速接受眼前的失敗,把它轉成教訓,並告訴自己這會讓下次更好(甚至是立馬改變現有的情況),這是我自認比很多人多做很多事情,把肝操爆以後,學到的東西。我覺得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事情,能夠真的把我打趴,或是影響我的心情了。(雖然有時候有點愛抱怨啦,但就只是想講而已XD)

 想要跟大家說,保持正面的心境與自信真的很重要!謙虛、一直覺得自己不足是好事,但不要變成覺得自己「很廢、什麼都不會」。不管做到什麼地步,都要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還沒學;但是我們也要懂得看好的部分,想想自己有了哪些東西?以工管系來說,我們可能沒有某個領域的特別專長,可是我們擁有一套很好的邏輯,可以有效率的把事情完成,可能是想出某個規則、成立一個組織的專業能力。

Rebirth Café & Restaurant

 


對即將升上大二/大三學弟妹的私房小建議

【讓自己多方成長】

 

 不要只把心力放在課業上。我不是說讀書不重要,但不要只做這件事,如果你有100分的心力,不要把100分都只放在課業上,可以60、40的分配(或70、30,反正就是要分配!!)讓自己多方成長。有些人大學時只追求課業,相信著課業在未來能夠帶給他好的工作,但當他們開始找工作後,會發現這套邏輯不一定適用,而這時候如果你並沒有發展其它能力的話,我只能說你真的會不知所措。因此不如保持一種彈性,讓自己學習多方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未來發生一些人生的、對自己的綜效。

 至於課業以外,要做些什麼?其實我覺得做什麼都很好,只要你的觀念對就好──知道自己正在多方學習、多方嘗試而去投入心力。能夠保持開放的心態看事情、與人相處,不管打系隊、加社團,去哪裡都好。

 但切記,不要變成「只為了多方嘗試而去多方嘗試」,有的人拉哩拉紮的攬了一堆事情,但是最後卻無法把每件事情都做好,什麼都無法獲得。因此,選擇了某項事情後,一定要設定目標(可以大可以小),幫助你確定自己想清楚,才能評估自己要花的時間,然後平衡生活不爆炸!


【給自己選擇的機會】

 

 那時候會選擇管院,有一部分原因是覺得管院的發展性很強,但後來發現大家反而限制住了自己。你什麼都學了、什麼都會了,但你其實沒有給自己那麼多選擇,畢業到求職之間,變成一種必然,許多人不再考慮自己的性向、以及其他可能。當然我也不能確定我現在的選擇就是對的,但我覺得只要現在想清楚了,怎麼樣選都好,無論如何都不算多走冤枉路。只是你有沒有給自己選擇的機會?

 至於做出選擇後,要如何面對放棄的東西?其實,機會成本本來就是存在的,所以大家在下決定前,應該要審慎考慮過要放棄哪些東西。下決定後就努力把事情做好,不要再去看機會成本了。如果沒有好好專注在這件事情上,之前考慮的時間就浪費掉了,只是在徒增機會成本而已。決定了一個方向,就要在那個方向想辦法得到越多越好。


【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盲從】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不要一直去想自己要什麼」,因為你根本知道的還太少,所獲得的資訊量不足,還沒有本錢做出決策。還有很多選項你不知道,所以你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所以先有過一些工作或其他經驗,能幫你看到更多東西跟思考,我想這個觀念其實就是一種「保持開放」的心態吧!走進一個領域後,還是要記得思考其他的可能、釐清自己所想要的東西。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