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模組介紹──行銷管理模組

訪談者:練乃華 老師

整理:B99 徐若庭、趙敏帆

 

簡介「行銷」領域

 

        同學可以參照美國行銷協會(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對於行銷的定義*。行銷要求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後,利用產品價格、通路、策略,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並達到長期的利潤。行銷的標的物可以是有形產品、無形服務、甚至是人或想法,並在其中不斷強調「藉由滿足顧客需求」以達到目的。

 

        另外,行銷其實是企業內的function之一,同學如果修習整學年企業管理的話,在下學期的時候應該會學習到,但由於系上排課已經很滿了,所以氣管才變成一學期,而行銷管理則拉到大三的必修課中。

 

*Marketing is the activity, set of institutions, and processes for creating, communicating, delivering, and exchanging offerings that have value for customers, clients, partners, and society at large.

(資料來源:http://www.marketingpower.com/aboutama/pages/definitionofmarketing.aspx)

 

「行銷管理模組」課程設計

 

 

 

 

 

 

 

 

 

 

 

 

 

 

 

 

 

 

 

 

 

透過上圖可以幫助同學理解「行銷」領域的幾個主題:

 

A. 了解外在市場環境的影響

 

B. 分析顧客(consumer or business)、企業內部與競爭者

 

C. 透過市場區隔與目標行銷,選擇目標市場,並做出差異化和定位

 

D. 決定目標市場和產品定位後,透過4P策略(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以達成利潤

 

        課程上,除了中間(C.)STP那塊較無單獨成立一門課教授,Customer、Competitors和4P策略都會開設個別的課程:如產品(product)面「新產品開發」、「品牌管理」,通路(place)策略則有「行銷通路管理」對應,促銷(promotion)開設「推廣策略」;定價(price)方面研究所才有開課,但選修中也有「收益管理」有所呼應。另外系上亦有專門針對某個產業、主題的行銷相關課程,如服務業管理(編:與服務業管理有所重疊,但在本系模組課程中,屬「營運與決策模組」)、網路行銷等等。

 

「消費者行為」為模組必修

 

        要進行行銷作業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市場。而市場即是由消費者所組成的,因此希望同學先了解消費者的特性與模樣、對市場的長相有基本的認識。「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研究」不同,消費者行為主要在介紹「消費者的樣子、特性」,而行銷研究則是談論「如何」去了解消費者,有哪些方法,如問卷設計分析等等。

 

修課建議

 

        因為系上排課的限制,同學在修課次序上往往會發生的問題是,大三時同時有「行銷管理」必修,又可以選修如「推廣策略」這些模組課程。一般來說,我認為在對「行銷」這個主題的概括長相尚未建立前,修習模組選修的效果並不會如大四學長姊吸收的好。所以在三上開設「推廣策略」時,我也都會勸同學大四再來修課。畢竟這些模組主題課程,設計時是假設同學已有些基本瞭解的,所以基本概念(舉例如STP)我們會講得很快,直接討論定位後其他策略的應用。

系上/管院/校內有哪些課程可參考、有所關聯?

 

        在行銷的學術研究方面,存有三種不同的切入角度(approach):

 

   ‧    消費者心理:強調藉由「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與特性」以達到目的。

 

   ‧   管理策略面:比起討論「消費者怎麼想」,更主要專注於「如何構成決策」,以比較高的公司角度審視,如何透過行銷達成整體企業目標,如BCG Model。

 

   ‧   數量方式:透過分析既有交易資料,找出隱含的邏輯與關聯性,並利用此發現達成新的行銷目標。此方式比起上述兩種,計量、資料分析的比例較重。

 

        這三者間組間差距蠻大的,同學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角度,選擇一種方式以理解行銷,並選修不同的課程、學習相關資訊:

 

  ‧    消費者心理方面,可參考心理系或消費者心理相關課程。心理系的「工商心理學」也可參考,但須注意「工商心理學」分成組織行為學與消費心理學兩大部分,而心理系的這門課比較偏向組織行為學。

 

  ‧    管理策略面,像是「策略管理」、科技管理模組課程、公司的對外管理與內部組織方面,都可以多加理解。

 

  ‧    數量方式:基本的統計很重要,另外「計量經濟學」或它系統計方面的課程也可以多學習(編:統計課程可參考「營運與決策模組」介紹)

 

        不過,無論你偏向哪一種方式,統計仍然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每一個領域都必須用到;雖然最重要的是統計數字背後所代表的「延伸意義」,但此延伸意義是立基於統計之上所發展的理解與應用。

 

未來發展方向

 

        主要可以往產業發展、或是在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等等就業。

 

        產業發展部分,行銷能對應的職位及工作內容如Product manager、行銷企劃,不太參與產品製作,只負責行銷產品。但實際情況仍視產業別而有所不同,像台灣的高科技公司比較不走行銷導向,所以PM地位並不是很高。較能夠發揮所長的地方還是FMCG公司、或是那些常做廣告的產業。「行銷企劃」內容包含設立企劃目標、找出產品定位和特色、如何妥善運用4P策略達成所設定之定位與差異化,思考產品能夠為消費者帶來甚麼利益,並適當傳達給消費者。

 

        不過,在P&G和Unilever裡,行銷企劃大多是給碩士畢業學生的職位,大學畢業生多是從執行面的業務開始,較難馬上接觸到「產品定位」、「策略制定」等主題,而是較實際執行面的事務,如和各地商品通路溝通等等。進到小公司的話自然行銷的人力及資源較少,亦須兼任策劃和執行兩個方面。

 

        公關與廣告公司做扮演的腳色,是幫忙客戶(即委託公司)藉由適當管道接觸到客戶的目標客群,以傳達出其產品定位和特色;並不會自主決定客戶產品的定位、尋找其目標客群。也就是說,廣告和PR公司通常並不會有「參與行銷決策」的過程,而是由客戶決定,要做甚麼就照做。若要論整個產品的高層次決策的話,還是進產業界較能夠有所發揮。

 

給同學的話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行銷?若僅是以「積極主動、喜歡和人接觸」等為答案,好像每個模組、甚至整個工管系的答案都一樣。所以更精確而言,我覺得是你要視「對於了解人的行為」這件事是感到有興趣的。

 

        看到新的產品,會想要知道這對我、對於消費者有甚麼好處?有什麼影響?或者為什麼消費者會對這個產品沒有反應、甚至反感?行銷就是在與市場、與顧客溝通,作價值的交換,所以如果同學對於這些「人的反應」沒有好奇、或是覺得這些跟自己無關,那麼學行銷時可能會比較「無感」。

 

        另外,許多人常常把「行銷」和「推銷」這兩個概念混淆,覺得自己個性內向、口才不好、不適合推銷,因此就斷定自己不能學行銷;其實「推銷」只是「行銷」中接觸消費者的方法之一,「什麼樣的人適合學行銷」這個問題,和「喜不喜歡做推銷」或「口才好不好」我認為並沒有關係,在此幫助同學釐清!

bottom of page